家人们谁懂啊!最近追完《藏海传》转头看《长安的荔枝》,简直像从过山车直接掉进了平缓的小河沟,落差大得我脑仁儿都疼!都是古装剧,咋一个让人抓心挠肝想破头,一个看得我直打哈欠呢?咱今天就好好唠唠这俩剧的差别,顺便吐槽下现在的国产剧改编到底咋回事。
一、先说《长安的荔枝》:原著挺香,改编却像泡了水的馒头
咱先从《长安的荔枝》开唠。这剧讲的是小官李善德被上司坑了,接了个 “给杨贵妃送新鲜荔枝” 的不可能任务。原著马伯庸的小说我看过,7 万字的短篇,写得那叫一个紧凑,把古代职场的破事儿、小人物的挣扎全揉进荔枝转运的细节里了,看完还能琢磨琢磨历史的荒诞感。结果剧版直接抻成 35 集,我掰着手指头算啊,平均一集就讲原著 2000 字的内容,这不是强行注水是啥?
展开剩余89%(一)剧情稀碎:主线被支线搅和成浆糊
先说李善德这条主线。原著里他就是个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的社畜,为了运荔枝算钱粮、跑关系、拼死活,每一步都透着打工人的心酸。剧里倒好,非得给加个小舅子郑平安的支线。这哥们儿一出场就跟说相声似的,一会儿摔跟头一会儿闹笑话,走的是轻喜剧路子。问题是原著基调多严肃啊?一个是 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 背后的民生疾苦,一个是插科打诨的家庭伦理剧,这俩画风搁一块儿,咋看咋像穿着龙袍去菜市场买菜 —— 不搭调!
而且郑平安这条线完全是硬塞的。原著里李善德单枪匹马闯岭南,剧里非得让小舅子跟着添乱,又是办错事儿又是一起流放,看得我直皱眉:合着这荔枝不是靠脑子运的,是靠亲戚抱团取暖的?更绝的是,两集下来,李善德还在长安城里打转呢,不是被上司坑就是回家跟老婆唠嗑,荔枝影子都没见着,这节奏比乌龟爬还慢!
(二)服化道还行,可惜救不了剧本
要说这剧优点也不是没有,服化道确实下了功夫。李善德家的小院子,墙上挂着农具,桌上摆着粗瓷碗,一看就是小官吏的日常;长安城的街景,灯笼、幌子、路人的穿着,都透着盛唐的烟火气。杨贵妃的造型虽说没多惊艳,但起码不像有些古装剧那么浮夸。可问题是,观众是来看故事的,不是来看布景展览的!你就是把长安街搭得跟真的似的,剧情跟老太太裹脚布似的又臭又长,谁看得下去?
(三)改编通病:短篇拉长必注水,角色乱加毁主线
其实《长安的荔枝》的问题,现在好多小说改编剧都有。尤其是短篇改长篇,编剧好像不懂得 “浓缩是精华”,非得往里面塞一堆乱七八糟的支线。比如原著里李善德的老婆就是个背景板,剧里非得给她加内心戏,又是担心丈夫又是操持家务,活活把一个工具人写成了家庭伦理剧女主。还有上司韩承,原著里就是个推动剧情的反派,剧里非得给他加个 “其实我也不容易” 的洗白线,看得我直犯嘀咕:您这是生怕观众恨你啊?
这种改编说白了就是没自信,觉得观众看不懂简单的故事,非得加一堆 “佐料”。可结果呢?主线被稀释得没味道,支线又跟主线各玩各的,整个一四不像。难怪有网友吐槽:“这哪是运荔枝啊,分明是在运水!”
二、再聊《藏海传》:每帧都是伏笔,越品越上头
说完让人犯困的,咱再聊聊让人提神的《藏海传》。这剧一开篇就跟扔了个炸弹似的:高僧高明突然死了,可尸体却不翼而飞,现场留下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线索 —— 车夫的声音像他,祭祀时的酒没倒掉,还有神秘的六初和尚出没。才看第一集,我就跟被勾了魂似的,满脑子都是 “高明到底死没死”“谁杀了他”“背后有啥阴谋”。
(一)角色复杂:好人不像好人,坏人不像坏人
先说高明这个角色,简直是全剧的谜之核心。他既是权臣赵秉文的学生,又是小和尚藏海的师傅,两边都是他的 “亲人”,可两边又在互相算计。赵秉文想利用他控制寺庙,藏海想跟着他学佛法,夹在中间的高明咋选?剧里没直接告诉你,而是通过细节让你自己猜。比如赵秉文给他倒酒时,镜头特意给了酒杯一个特写,酒液在灯光下泛着光,高明眼神里有挣扎又有感激。当时我就琢磨:这酒到底有没有毒?赵秉文是真想杀他还是想吓唬他?
后来高明 “死” 了之后,好多细节又暗示他可能没死。比如六初和尚屋里突然多了一串佛珠,跟高明平时戴的一模一样;祭祀时,本该倒掉的酒被一个神秘人偷偷喝了,而这人的身形跟高明很像。这些细节就像拼图一样,逼着你边看边想,越想越觉得有意思。
(二)剧情烧脑:每一步都是坑,处处藏反转
这剧最绝的就是 “埋线” 的功夫。比如星斗大师自焚那场戏,乍一看是高僧圆寂,可后来才知道,他是为了保护一个惊天秘密 —— 赵秉文曾经屠杀过无辜村民。而高明之所以一直帮赵秉文,是因为当年赵秉文救过他的命,这份恩情让他没法直接对抗师父;可当他发现赵秉文罪行太大时,又偷偷给徒弟藏海通风报信,这种 “恩情与正义” 的挣扎,把角色写活了。
还有藏海这个小和尚,表面上天真无邪,可眼神里偶尔闪过的狠劲儿,又让人觉得他不简单。他到底知不知道师父高明的计划?他接近赵秉文是为了报仇还是另有目的?每集看完我都得跟朋友讨论半小时,越讨论越觉得这剧不简单。
(三)细节控福利:连空气里都是线索
看《藏海传》得带脑子,因为每个镜头都可能是伏笔。比如高明 “死” 后,赵秉文办公室的棋盘上摆着一局残棋,仔细看能发现,这局棋的走势跟高明 “死亡” 的时间点一模一样;藏海第一次见到六初时,六初手里的佛珠少了一颗,后来才知道,这颗佛珠被高明用来传递消息了。这种细节控的设计,让观众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追剧,而是在跟编剧一起破案。
三、为啥同是古装剧,差距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?
唠完俩剧,咱得深挖挖背后的原因。都是改编剧,为啥一个让人想快进,一个让人想慢放?我总结了三点:
(一)对原著的态度:是尊重还是改造?
《长安的荔枝》的改编,明显是 “为了拉长而拉长”。原著的精华在于 “用细节见历史”,通过荔枝转运的小事儿,折射出古代官场的腐败和小人物的无奈。可剧版为了凑集数,硬是加了一堆家庭伦理、喜剧搞笑的元素,把好好的 “历史寓言” 改成了 “职场轻喜剧”,这就好比把茅台兑了雪碧 —— 糟蹋东西!
反观《藏海传》,虽然原著是虚构的故事,但改编时紧紧抓住了 “人性的复杂” 这个核心。高明、赵秉文、藏海这些角色,没有绝对的好坏,只有立场的不同和利益的纠葛,这种 “灰色地带” 的处理,跟原著的暗黑风格高度契合,让观众觉得 “这就是真实的人性”。
(二)对观众的态度:是敷衍还是尊重?
《长安的荔枝》的编剧,好像把观众当傻子。李善德运荔枝会遇到啥困难?不用想,肯定是运费不够、驿站不配合、天气不好这些老套剧情。郑平安的支线有啥用?就是为了让观众笑两声,顺便拖拖进度。这种 “观众不用动脑,跟着剧情走就行” 的思路,导致剧情毫无惊喜,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。
《藏海传》则相反,它把观众当聪明人。每个伏笔都藏得很深,每个反转都有理有据,逼着你边看边记笔记、边想边推理。比如高明到底死没死这个问题,剧里一直没给明确答案,直到第十集,通过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 —— 六初和尚的鞋底沾着高明常穿的鞋的泥土 —— 才暗示高明可能藏在六初身边。这种 “考观众” 的设计,反而让观众更有参与感。
(三)对市场的态度:是赚快钱还是做精品?
说白了,《长安的荔枝》背后是 “集数即收益” 的逻辑。现在好多平台按集数给片方钱,集数越多,赚得越多。所以片方宁可注水,也不愿意做短剧。你看这剧 35 集,要是压缩成 12 集,节奏肯定紧凑得多,可片方舍不得啊!
《藏海传》则是 “内容为王” 的代表。这剧一共才 20 集,每集都干货满满,没有一句废话。编剧舍得下功夫打磨剧本,导演舍得花心思拍细节,演员舍得花时间琢磨角色,这种 “all in” 的态度,才能做出让观众上瘾的剧。
四、观众到底需要啥样的古装剧?
唠了这么多,咱得想想:现在的观众到底喜欢啥样的古装剧?是像《长安的荔枝》这样 “看着不累但没啥营养” 的,还是像《藏海传》这样 “烧脑但上头” 的?
从数据看,《藏海传》虽然没咋宣传,但豆瓣开分 8.5,弹幕里全是 “求剧透”“求分析” 的讨论;《长安的荔枝》开播前营销拉满,可豆瓣才 6.2 分,评论区全是 “弃剧”“注水” 的吐槽。这说明啥?观众不傻,你是用心做剧还是糊弄事儿,大家看得出来。
咱观众要的其实很简单:
别把我们当傻子:别觉得我们就爱看无脑甜宠、搞笑段子,我们也能接受复杂的剧情、深刻的主题。 别把我们当韭菜:别为了多赚点钱就硬塞集数,短剧做得好一样能成爆款,比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才 26 集,照样火遍全网。 别把我们当局外人:多给点细节让我们参与推理,多给点空间让我们自己琢磨,这样的剧才有意思。五、结语:国产剧改编,该醒醒了!
说实话,看完这俩剧,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《长安的荔枝》本可以成为 “小而美” 的精品,却被集数压力毁了;《藏海传》证明了 “烧脑剧” 有市场,却因为没流量明星差点没被看见。现在的国产剧改编,好像走进了一个怪圈:要么为了迎合市场乱加元素,要么为了凑集数拼命注水,反而忘了 “故事才是核心”。
真心希望片方和编剧能明白:观众的耐心是有限的,与其在服化道、流量明星上砸钱,不如好好打磨剧本;与其琢磨怎么把短剧集拉长,不如想想怎么把故事讲得更精彩。毕竟,能留在观众心里的,永远是那些让我们笑过、哭过、思考过的好故事,而不是那些华丽却空洞的 “流水线产品”。
最后,想问问各位老铁:你们更喜欢《藏海传》这种烧脑剧,还是《长安的荔枝》这种轻松剧?欢迎在评论区唠唠,咱一起聊聊国产剧的未来!
发布于:江西省- 2025/10/12不会开门、不会穿鞋,娱乐圈“巨婴”泛滥,谭凯这句话说得真对
- 2025/08/20东信和平08月14日主力大幅流入
- 2025/06/25赏完《藏海传》再品《长安的荔枝》,对比之下,优劣立现太扎心_赵秉文_原著_李善
- 2025/05/24报道:美国不会在贸易协议中寻求美元贬值,美元短线走高日内整体转涨
- 2025/04/1327岁赛车手王一博,雨中逆袭夺亚军!

